网站导航

工业业界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业业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网址、地址、校长、校训、校徽介绍

时间:2021-01-28 点击次数:136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标志
中文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文名: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
简称: 哈工大
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
创办时间: 1920年
类别: 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王树国
知名校友: 周铁农,叶选平,孙运璇,李钟玉
 所属地区: 中国哈尔滨
主要院系: 航天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建筑学院,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40个
硕士点: 148个
博士点: 82个
院士: 25人
博士后流动站: 21个
实验室: 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校区: 哈尔滨,威海,深圳
学校地址
  校本部(一区):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工大二区: 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威海):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省 深圳市 南山区 西丽 深圳大学城 哈工大校区
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英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2]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具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8个,81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拥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59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31人次(其中2人为中科院、工程院双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2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近900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1600余人。同时,哈工大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目前在校的全日制学生4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500余人,博士研究生45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大型地面太空模拟装置、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容错数管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三号”,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坚持个性化培养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的一面旗帜。建校90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九秩风雨,岁月如歌,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她的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向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
实现了“一校三区”的“大哈工大”的布局。有哈尔滨一、二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   哈尔滨校区位于中国东北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威海校区依山傍海,环境幽雅,集生态化、艺术化于一体,现代化设施齐全,占地155.5公顷,现有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是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式大学,是理想的治学之所。目前,学校共拥有固定资产逾12亿,占地面积已达1287.8亩;规划用地扩大到2325亩;基本建设面积增加到21万平方米;在建工程16万平方米。近几年,学校投资5000万元,新建、扩建实验室96个,购置了一大批包括飞秒激光器在内的高档次仪器设备,使教学科研条件大大改观。(截止2007年)   深圳校区位于“设计之都”深圳市。深圳大学城哈工大校区坐落于南山区西丽湖畔,四面青山环绕,沙河贯穿于大学城,与自然高度和谐、山水交融。校园共占地16.28公顷,一期工程的总建筑面积为7.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用房5.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生活设施、活动中心等2.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9九游 和北大、清华两校的研究生院共享图书馆、国际会议中心、多媒体网络中心等公共设施18万平方米,共享体育场10万平方米。该校研究生院还有独立的400米跑道田径场、球场等体育设施。   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总面积达49442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5883个,其中哈尔滨校区4200个;图书总藏量达238.54万册。学校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40种,其中电子图书66万种,电子期刊18470种,国内外会议论文34万篇,德温特专利文献4千万件,国内外学位论文15万篇。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运动场面积为3.38平方米。哈尔滨校区现拥有体育馆2座,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三合土田径场1个,篮球场28个,排球场14个,足球场标准场地2个,小足球场3个,网球场11个,乒乓球台60个,羽毛球场33块,健美操房3个,器械健美房3个,拳击房1个,武术房2个,单双杠场地3个,冬季冰上教学冰场2块。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兴校,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届党委和行政领导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八百壮士”为品牌,汇聚、培养了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该校下一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截至2009年9月,校本部专任教师总数为2589人,其中正高职798人,占教师总数的30.8%,副高职951人,占教师总数的36.7%;博士生导师83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61人,占教师总数的64.2%;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24.6% 。   学校现有队伍中:   两院院士29人,其中,双院士2人,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5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3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资助500万元);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   117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现有20个学院,36个系,81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2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全国排名第五)   力学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光学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工信部重点学科(23个)   基础数学 光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工程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航天热物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个)   科学技术哲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机械电子工程 热能工程   物理电子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础数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光学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应用化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应用数学 工程力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电机与电器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山东省重点学科(4个)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加工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专业设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20104 金融学  080902w 遥感科学与技术 
030101 法学  081599 空间科学与技术 
030403 思想政治教育  080602 自动化 
030301 社会学  080603 电子信息工程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80604 通信工程 
050201 英语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50202 俄语  08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 
050207 日语  080611w 软件工程 
050209 朝鲜语  080616w 光电信息工程 
050303 广告学  080631s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50408 艺术设计  080701 建筑学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080702 城市规划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080703 土木工程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080704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070202 应用物理学  080711w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70204s 核物理  080713s 景观学 
070302 应用化学  080724w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70402 生物技术  081001 环境工程 
070404w 生物信息技术  0811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071101 理论与应用力学  081201 交通运输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202 交通工程 
071203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301 船舶与海洋工程 
071205w 信息安全  0814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071299 信息对抗技术  081501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71301 材料物理  081502 飞行器动力工程 
071302 材料化学  081503 飞行器制造工程 
071401 环境科学  081504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020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1602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1701 工程力学 
080206w 复合材料与工程  081801 生物工程 
080207w 焊接技术与工程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80214s 电子封装技术  110103 工业工程 
0803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0104 工程管理 
0803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0201 工商管理 
080303 工业设计  110202 市场营销 
080306w 车辆工程  110203 会计学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10204 财务管理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110206 旅游管理 
080510s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110209w 电子商务 
080511s 核反应堆工程 
国家级科研机构(13个)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   太阳系环境与物质作用科学综合研究设施(筹)   (首期投资16.7亿)   空天科学研究院(1个)   (首期投资5个亿,超过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可调谐(气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结构与抗震减震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机器人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发动机汽体动力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超精加工与特种加工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先进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空间材料与环境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环境生物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  专用通信系统航天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光学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控制与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 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验室 
电驱动与电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仿真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自动测试与仪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燃煤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寒地资源食品质量安全与极端环境营养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寒地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热能应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微生物资源保藏和研究利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国家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哈工大肩负的重任,使哈工大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哈工大“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20世纪50年代前期,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学习苏联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与扩建,发展成为一所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哈工大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由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转变为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民结合,以攻克尖端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现代化科技大学;改革开放之后,为适应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哈工大努力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哈工大办学传统、特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哈工大人“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哈工大历史上即采用俄式办学,在教学方面上有着严格要求的传统。后经李昌等校领导倡导,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还要求培养的功夫一定要到家,于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并逐渐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哈工大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国家建设的急需建设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科研选题密切联系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协作、联合攻关,逐渐形成了哈工大“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从1950年,哈工大只有教师144人,其中中国籍教师仅24人,发展到1957年的800壮士,再到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的成长,都体现了学校爱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传统;由于哈工大始终以工科为主,故以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重大工程项目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了哈工大人大力协作、联合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哈工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哈工大充满创新活力,在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铸就了哈工大“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哈工大的重视和支持,使哈工大人不敢懈怠;20世纪50年代,在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哈工大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改革开放时期,哈工大人不甘落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哈工大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弘扬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工大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工大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历史沿革
1920年哈工大建校: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1959 年哈工大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校园活动剪影(11张)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年以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   这一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   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   此批毕业中国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后不久改用日语授课,建立了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六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自更名后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至此,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两所学校的另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是都承认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专业调整。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显出重大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是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工大。
历任工大校长
  阿·阿·摄罗阔夫(俄)(1920~1925)   勒·阿·乌斯特鲁洛夫(俄)(1925~1928)   张寰湘(兼)(1928.8~1928.10)   刘哲(1928.3~1928.8;1928.10~1933.6)   刘梦庚(1933~1935)   王宇清(1935~1937)   铃木正雄(日)(1937~1945)   茹拉夫列夫(苏联)(1945.8)   阿·波·奥哲夫(苏联)(1945.11)   谢德和(苏联)(1947.9)   冯仲云(1945~1951)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高铁(1965~1977)   刘德本(1978~1980)   黄文虎(1983~1985)   杨士勤(1985~2002)   王树国(2002~至今)
党委书记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李瑞(1977~1983)   李东光(1983~1985)   姜以宏(1985~1992)   吴林(1992~1998)   李生(1998~2004)   郭大成(2004~2007)   王树权(2008~至今)

若是您有丝毫故障,请跟9九游 练习! 连系9九游

Copyright © 2010-2022 仪器仪表信息网 cafe-lamp-eye.com.长沙AG九游会集团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创新测控:知其新,创其妙! XML地图

网址:湖北省省深圳市开福区湘域智能南栋611
关系措施 二维码扫码
服务于客户服务热线 0731-84284278
扫解决,关注度9九游
上海管业有限公司 | 东莞市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深圳开关电源公司 |